愛要大聲說出來
美食是愛孩子的表達,
味道里都是滿足。
幼兒園里有故事,
故事里有你我。
美食的味道,
不在于做得多好看,
也不在于工序多繁瑣,
從心底里流淌出來的愛,
附著在美食上,再到孩子們的舌尖上。
美食的“重量”
美食的“重量”是輕的,輕到孩子們的一雙小手就捧得起來。
美食的“重量”是重的,重到孩子們的一顆心都被塞得滿滿的。
師:小朋友們你們基本都在哪里吃飯呀?
幼:我都在家里吃飯的。
幼:我也是在家里,有時候也會去爺爺奶奶家吃飯。
師:那每天都是你的家人給你做可口的飯菜?還是陌生人給你做飯呢?
幼:都是爸爸媽媽做的,媽媽都給我做我喜歡吃的。
師:那爸爸媽媽每天上班那么辛苦,為什么還要給你們做美味的飯菜呢?
幼:因為他們非常愛我呀。
食物承載著親情的味道,那是溫暖的味道,幸福的味道。所以讓我們大聲的說出心里愛。
美食是標志
提到美食,除了是舌尖上的滿足,更多的是文化的印記。下面讓我們跟著孩子們的足跡,一起去游覽吧。
師:今天你們都找到那些特色美食了呢?
幼:今天晚上我和媽媽一起去吃了沙縣小吃,味道非常的好,我在別的地方也見過沙縣小吃。
師:那關于沙縣你了解多少呢?
幼:媽媽和我說他在福建省,是一個縣城。
師:我還看到有的小朋友去了澳門豆撈,你們關于澳門有什么了解呢?
幼:我媽媽和我說澳門是一個很特別的區,以前是被別的國家搶走了。但是,后來又還給我們了。
師:澳門是在1999年12月20日回歸到我們祖國媽媽的懷抱的,是我們國家設立的特別行政區。有機會一定要去澳門看看哦!
中國美食是地域文化形成的產物,地域文化是地方美食的根植土。提煉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,形成以“我”為核心的優秀文化積淀,通過人們對食物的體驗收獲和廣泛認同,并得到長時間的傳承與發揚,是中華美食遍及華夏大地的原動力和重要發展方式。
中華美食,博大精深,源遠流長!中華美食,看的是色,聞的是香,吃的是味,聽的是故事。
中國人講吃,不僅僅是一日三餐,解渴充饑,它往往蘊含著中國人認識事物、理解事物的哲理。臘八粥,長壽面,四喜丸子,紅雞蛋,出門的餃子回家的面,等等。人們把吉祥、幸福、平安和對親朋好友的祝福全部都融入飲食文化中,這就是中國美食文化所特有品位與魅力!
然而,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,美食逐漸演變成外賣,失去了原本的色香味,轉而換來的是越來越多的白色污染和食品浪費。
幼:我看到,我家樓下的垃圾桶旁邊好多外賣盒子。
幼:我家也是,有好多,而且很臭。
師:我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呢?
幼:我們要愛護環境,都去店里吃就行了。
幼:我們在家里吃也行。不能亂扔浪費。
請我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,不要忘記讓我們的環境享受我們的文明。保護環境從我做起,從身邊做起。
美食的伴侶
美食,顧名思義就是美味的食物。既然是美味的,必定離不開各種調味品。
幼:我特別喜歡吃茄汁龍利魚,因為里面加了番茄醬,甜甜的。
幼:糖醋魚之所以又酸又甜,是因為加了糖和醋。
師:有什么是爸爸媽媽能吃,但你們吃不了的呢?
幼:是辣椒。
師:那你們是怎么知道吃不了呢?
幼:有一次,我嘗了一口,當時嘴巴就疼了。
師:其實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辦法哦,就是聞一聞哦。
幼:我媽媽炒辣椒的話,我的鼻子就很難受,直打噴嚏。
小朋友們,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有很多很多的調味品哦,快去用你們的小嘴巴探索世界吧。
美食的存儲
俗話說,春耕夏耘、秋收冬藏。不止在冬天才有藏。其實,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天都在做這件事。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。
語默:我媽媽有一次忘記把菜菜放進冰箱了,結果蔬菜都壞掉了,上面有很多細菌。
昕昕:我最喜歡吃雞翅了,每次來超市都在冰塊這邊拿。
琛?。何r仁雞蛋最好吃了,它們在袋袋里擠在一起。
1.低溫保存,如冰箱冷凍。
2.高溫滅菌:如油炸食品。
3.脫水干燥:如各種干果。
4.腌制:如咸貨。
5.添加防腐劑。
6.真空包裝等等。
雖然,各種各樣的食物儲存方式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。但是,為了小朋友的健康著想,還是要吃新鮮的瓜果蔬菜哦。
向美食出發
恰逢冬至,作為北方人,就不得不提到餃子了,就讓我們自己動手來品嘗節日的氣氛吧。
開始之前請讓我們來好好練習一下吧。
看我的小手多能干,自己包的餃子真好吃。
美味水餃,我是能干的小寶寶
師:你們在家包的都是什么餡的餃子呀?
幼:我包的是西葫蘆餡的。
幼:我包的韭菜雞蛋的。
幼:我家包的是蝦仁的。
師:小朋友們真棒呦。期待下次,我們解鎖更多的美食。
通過自己的雙手做的美食格外好吃呀,各種各樣的食材一起吃,才更有營養哦。
課程感悟
一場關于美食的旅程,讓孩子們在尋找、了解、制作、品嘗美食的過程中,進一步感受到了飲食文化,激發了孩子們心底的愛。
一食一味,不僅在于其美味,更是縈繞在孩子身邊的美好記憶。在未來,我們還將探究更多的方式,不斷以獨特的視角促進幼兒情緒情感、學習品質的提升,讓幼兒在有效的引導下,獲得更全面的發展。
圖文:楊文嫚 商慧娟
編輯:楊文嫚 商慧娟
校對:曹 宇
初審:楊開君
終審:崔利紅 朱晨曦